当前位置:粉时代 > 营销资讯 >

这里有几条值得你刻意训练的思考方式

时间:2018-06-28 点击数:

大学的时候曾经看到一篇来自“QQ空间”(你没看错)的文章,标题大概是“知识第二,思维第一”这类的,大概从那个时候开始才有意识的把“思考”看作一种能力去培养。 说起来惭...

大学的时候曾经看到一篇来自“QQ空间”(你没看错)的文章,标题大概是“知识第二,思维第一”这类的,大概从那个时候开始才有意识的把“思考”看作一种能力去培养。

说起来惭愧,可能这完全是由于我天朝从小学到大学教育的缺失(或者是故意确实?),导致大多数中国人没有把“思维”本身放在一个重要的位置上。

随着自我心智的成长,幸好我也慢慢找到一些野路子,并形成一些不能说成熟的思维方式的“点”。它们帮助我在很多事情上想的透彻,得到一些比同龄人稍微多的成熟。不敢私藏,在此分享出来。

毕竟任何知识/信息/经验的价值都是相对的,所以:请用你的独立思考(critical thinking)来判断它们。

下面开始:

1、边际效用递减为负时,阻止不理智行为

想象这样的情况:你花了300块点了一桌美食,吃了一半已经吃撑了,虽然撑但你并不想“浪费”,毕竟花了那么多钱啊。但此时,如果你继续吃,给你带来的只能是心理和生理的双重负担。【继续吃】这个行为,已经使效用边际递减为负了,你不仅花了300块钱,结果还因为贪食而可能弄伤了胃、弄坏了自己的心情,得不偿失。所以,在效用边际递减为负时,你就应该立即停止自己的无脑行为。

再举一常发生的现象:

身边的同事朋友不时会接到一些垃圾电话,开头就是“先生您好!XX市XX区XX路旺铺10W起售,您考不考虑.....”。这个时候,我所见到的大多数人都会回应“对不起,我不需要,谢谢!”。甚至,我还看见有人被骚扰几次后极为愤怒的说“我不是跟你们说了嘛!我!不!需!要!别再打给我了..!”,挂掉电话以后,把自己心情弄的挺糟。

如果你真的很忙,那么你多说一个字,都是在浪费时间。如果你懂得自我保护,那么你为此电话多生一分气,都是谋害自己。我的处理方法很简单——无论是谁,是什么人,是什么语气,只要在开头的3s内让我感到毫无价值,我就会轻轻的按一下挂断按钮,然后继续工作,就当做完全没发生过这件事。

有个朋友说:这些电话销售员也挺惨的,礼貌一点说话不可以么?

我的回答是:因为他们挺惨,所以他们要的不是“礼貌”而是业绩和生意,这样才能挣钱养活自己。所以,作为一个100%没可能给他生意机会的你,早点挂电话,对他而言更是节省时间,找到那些能给他生意的人。相信我,他没时间思考你有没有礼貌的。

所以,效用边际递减为负时,请阻止自己的不理智行为

2、“信息量”思考

相信大家都特别喜欢看“干货”,所以我就用一个干货来举例子吧:

上图是分众老板江南春在「营销的最高境界是什么?」里的回答。面对这个答案,有小A和小B两位同学:

小A认为“江老师的答案真是醍醐灌顶的干货呀!真棒!”

而小B则认为“江老师的答案看似什么都讲了,但其实什么都没讲”

请问小A对还是小B对?

答案是都对。

因为小A和小B的信息量不同。人的一切行为是由认知决定的。认知水平又被信息量决定。

信息量就是指一切可以换算成信息的东西,包括聊天、工作、思考、阅读等等这些。广义来说,信息量无限大的时候你就是全知的。说白了就是,你知道的越多,你就越有可能。很多事情,当你信息量不足的时候,死活你就不能理解。但信息量一旦达到那个坎儿,你就瞬间明白了。

回过头来看小A,小A基本上是一个初入行的朋友,以他目前对marketing的理解,看江老师的这段话不明觉厉,或者说一知半解那是很正常的现象。如果他做了很多执行工作、看过一些书,就知道这些概念到处都是,人人会说,在营销界屡见不鲜。

而小B可能是个信息量比A还低的喷子和弱智,但也有可能是信息量远比小A高的专业人士。因为他的阅历和知识告诉他,江老师说的这些话,都是空话。

这就是信息量的不同,决定了人与人之间根本的不同。

同理,如果你在网络中和人因为意见、理念不同吵起来,那请务必别生气。因为你们俩根本不知道对方信息量水平如何,也不能站在互相的阅历、知识角度去理解对方,有何意义呢?

也许你过去对某些问题苦思不得其解,但过一段时间后回头一看,是多么简单的问题?大抵上都是因为你的信息总量在提升,认知发生变化。所以意识到自己信息量不足很重要。

如何提升信息量?读书是已知最快的途径。

那怎么挑书读书呢?请见:

年轻人,请勿“快”读书

3、拥有“实验心态”

年轻人该用“实验”态度,快速成长。再说的直白一点,年轻人应该乘着年轻,利用自己的年轻,去多尝试。

有人说:“你说的这不是废话么?谁不知道年轻要多闯?”

有个小故事,大概是说有个德高望重的老人,年轻人问他有什么人生建议,老人回答说:“前半生,不要怕;后半生,不要悔”。可能很多人都看过这则故事,我觉得它很有道理,但的确是鸡汤。鸡汤通常只有汤没有勺。我现在就想来聊聊勺子,至少说说我是怎么用的勺子。

关键词就在于“实验”。我觉得用“实验”这个词去代替“不要怕”“要去闯”“发现更大的世界”会更接地气点。

因为生活是由一个个选择组成的,当你一般都选A的时候,你可以大胆实验一下,看看选择B的结果如何。当你用更接地气的目标去要求自己时,你会发现自己的行动力变强了,也更容易做到了。

举几个栗子:

①我写文章本就是无偿的给大家转发,但一篇可能要憋个2-3个月的作者来说,有的时候觉得一篇文章不能创造直接的经济利益也挺失落的。看到那么多“你好,我能转发您的文章吗?”的媒体朋友们加我,我都允了。直到有一次,我对自己说:“反正缺一个媒体也不缺,就做个实验,问他们要稿费试试看!”。

于是果断遭遇了回绝。

但还是很开心,因为我确认了结果而不会在担心自己错过了几百万,不实验一次,怎么知道到底能不能拿到呢?我甚至问清楚了他们的底线。

②也经常有很多marketing圈内朋友加我,绝大多数先言必称“老师”,我实在不敢当,遂都会说清楚:“我还年轻的很呐!别这样叫啦,互相学习吧~”。但也有一次,一个加我的小伙伴一直叫老师老师。这次我打算纵容,不再辩解,且真的以老师自居,对他“指点指点”。

嘿,居然也就这样下去了。关键是,当我真的站在所谓老师的心态去看别人,会更多发现自己的不足。譬如一个概念说不透,一个营销campaign发现自己其实也不了解..等等。这样的“实验”又有了收获。

找不同的地方去实验,找成本较低的地方去实验,趁着年轻尽可能多尝试,探索世界和人的边界。实验心态大抵就是那一瞬间:你不怕、敢去做。

4、一切以“成长”为目标

作为一个年轻人,你努力工作、看书、交流、参加研讨会....这一切是为了什么?

薪水?幸福?父母?还是面子?或许还有很多表面的原因

我的答案是“成长”。你是为了更快成长而做这些事情,是为了心智成熟——心智成熟会让人获得莫大的幸福。如果知道了这一点,我们就应该树立起一个心态——成长心态,一切以获得成长、获得心智成熟为目标。

这样一个心态的意义何在?举个栗子:

在工作场上,你不可能不开会。只要开会,不同人的信息量不同,也会发展出不同的观点、想法。争执,一定存在。

问题是,你的目的是「在争执中获得胜利,从而感觉自己很厉害」,还是「在争执中解决问题、获得成长」?

大多数人只是在不断的争执中,坚持自我,他们要的是获取胜利,而不是解决问题。于是双方各执己见,不愿意听对方的道理。

一个正确的心态是,尽量放下争执,不论对错,先听听对方的道理何在。如果你是错的,那么你会收获到正确的知识、逻辑,远超丢去的面子。而如果你是对的,那么你获得了冷静自己、自我控制的机会。只要你乐于探究,你甚至可能从对方的错误中学到知识,避免以后自己犯错——这就是成长心态。对了,或许还有对手的感激、赞同以及老板的认可。

是鸡汤么?是鸡汤。

因为这一条,只能靠你自己的努力,尽力想到做到而已。

5、培养“元认知”行为

元认知是这1、2年来,我时刻进行的一种思考行为。说它是思考行为,因为它更像是「需要大脑主动控制」的一个身体行为:它要求你的大脑杜绝懒惰,在已有的正常行为、思考之上,再进行思考一个层次——思考为什么刚刚你那样思考(行动)。

简而言之就是,对自己认知过程的认知,对自己思考过程的思考。

例如:

当你在看我写的这份回答时:

你当前的思考A可能是——“这货写的是什么鬼?这么玄乎”。

而如果你愿意,你可以对思考A产生思考,即思考B:“为何我会这么想?”

1.我为何会对本篇回答产生质疑?是因为我从来没接触过的陌生词汇“元认知”么?

2.我为什么会在心里默默使用“什么鬼”这个词儿?是因为它是我最近的口头禅么?它怎么会成为我的口头禅的?是因为最近某部电视剧、某个网红经常用么?

3.为什么我在没有深入了解本回答的详细内容时,就自然而然的产生了一种抵抗情绪?是作者写的太啰嗦么?还是因为配图不好看?

......

这些角度有的有价值,有的没价值。而关键的是,你可以对任何一个角度「无限制」的挖掘思考下去。

如:

为什么我会对本篇回答产生质疑?喔,大概是因为太啰嗦?

太啰嗦?哪里啰嗦?喔,是因为这个回答里重复的字数出现太多了,给我一种非常啰嗦多余的感觉么?

为什么重复的词汇,会让一个人的大脑产生啰嗦多余的认知?喔,是因为大脑对反复出现的信息会产生处理的迟钝...blablabla

咦?我为什么会在想这么无聊的问题?喔,因为我必须编出来这个答案....发散结束

学会元认知有什么意义呢?这才是大家关心的关键。

因为元认知是对自己认知的学习。一个如果更加了解自己是如何认识世界、认识知识,那就更容易找到适合自己认知、学习的办法,从而事半功倍。

元认知(Metacognition)一词最早出现自美国儿童心理学家弗拉威尔(J.H.Flavell)在一九七六年出版的《认知发展》一书。所谓元认知就是对认知的认知,具体地说,是关于个人自己认知过程的知识和调节这些过程的能力:对思维和学习活动的知识和控制。元认知包括元认知知识和元认知控制。例如在教学心理学中常提到“学习如何学习”,指的就是这种次认知。

这种内省的自我认知除了对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知识水平和技巧有实在的帮助之外,也能用来提升自己的情商、避免心理疾病。原因也是一样的,你可以通过“自我诊断”式的提问,来帮自己找到问题所在,促使自己更多理解他人,或者是改变自己的行为。

每个人都存在元认知行为,只不过绝大多数人没有意识到它的存在。而本文,以及之后你的自行search会帮你大幅度提高元认知思考的频率,更加了解你自己,从而提升你的各方面能力。

再举个元认知觉醒的例子:

半年前我和我表弟吃饭,他的情况是:他最近很胖,又懒、不爱运动,父母非常着急。不过他自己到怡然自得,“反正我就是不爱跑步,能怎么办?”。另外,他非常渴望找到第一个女朋友又苦于没女孩愿意理他。

我有意识的帮他进行元认知的觉醒:你觉得...............

cut!这个例子停止分享,因为我仔细回忆了一下,发现自己当时似乎没有真的帮他觉醒元认知。

其实真正的案例是这个“想要和你分享这个案例”这个想法本身,我发现我的记忆随着时间的推移,会自动美化,把功劳全部归结到自己身上,造成XX全是我的功劳的假象。实际上,我并没有完全解决我弟弟的问题,他的父亲当时在场也帮了不少忙。

恩,所以下次举例子之前不能那么自信,要仔细回想确认之后,再下笔写出来。

哈,是不是被绕晕了?

思考一下,你为什么被绕晕。

所以,五条思维方式:

1.边际负效用时,止损

2.用信息量的角度看问题

3.年轻人多用“实验心态”

4.一切以“获得成长”为目标

5.元认知思考

在线咨询

热门业务

精彩专题

业务解答
微博粉丝专题


联系客服:点击咨询客服!


Copyright © 2024 粉时代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