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2.0公司,有些时候,有的事情,有点意思。 近日盛传,一直以神秘姿态示人的MySpace.cn要在4月26日发布重要消息,为此要举办一个小型媒体圆桌会,探讨MySpace的未来在中国的图景。...
近日盛传,一直以神秘姿态示人的MySpace.cn要在4月26日发布重要消息,为此要举办一个小型媒体圆桌会,探讨MySpace的未来在中国的图景。
在3月的《环球企业家》上,我写了一篇关于探讨MySpace之中国路径的文章《谁的地盘》,写作前,我做了小范围的调查,采访了部分业内人士,就MySpace在中国的进入策略、可能定位及面临的环伺格局做了一些述评。谈不上有深度,只是力求把很多细节拼凑成一个整体,并把各种观点、态度都呈现出来。
对跨国网络明星在中国的命运,我一贯都不是持悲观论调者。对于MySpace.cn及其中国掌门人罗川,因其进入策略的不同,以及罗的过往职业经历,在那篇文章中,我均持有相当的肯定态度。总之,对于MySpace在中国的第一次公开亮相。出于职业敏感,自然很是关注,即使我不会立即写什么报道,但我的好奇心和兴奋感会驱使我一直观察MySpace在中国的每一步动作。
我并不是收到邀请函的人,但我有必要打探事情的来由。致电和短信罗川本人,均未得到回复——这可以理解,他已经被猜测和传闻很长时间了,我未必要从本人那里拿到什么消息,再说,他此时未必会说。接着询问新闻集团。无果,打听到他们的公关公司,又通过同行、以及自己在该公关公司的熟识人士,希望能够参会,或打听到参会地点。24日下午,我还自己根据“麦斯贝”的注册地址海运仓国际大厦按图索骥地跑了一趟,被大厦保安告知,没有一家这样的公司在这里办公。
25日下午,终于婉转获知,此次“圆桌会”,约莫只有10人参加。包括海外媒体、分析师和国内的重要网络媒体,据传名单经过严格考虑。并且,得到邀请函的人曾无奈地说:他们被会议主办者要求不得向外透露此次会议时间、地点等重要信息。
至此,我基本放弃了一定要到现场参会的念头,毕竟得知会议内容的办法还有很多。但是,有些事情我觉得可以商榷:
1) MySpace.cn第一次披露消息,搞的像如临大敌,是不是很有必要?规模小而又小,一而再地回绝了多家媒体的询问和参会申请,难道还有要小范围吹风的“内参”?难道还希望内参不被外泄?一份邀请函在发到网络媒体记者的手里之后没几个小时就众所周知了,“小众吹风”的消息就不会满城风雨?到时候可能是更多的传闻与流言。
2) MySpace.cn是“中国领先的Web2.0网站”,此次吹风会,对传统网络媒体(如几大门户和专业网站)格外垂青。显然,网络声音的传播与控制,在萌芽阶段的MySpace.cn看来,是相当重要的。在我看来,这是一场典型的Web2.0对Web1.0的公关行为。希望借助传统网络媒体作为公关入口,事实上体现的是Web2.0对于自身传播手段、方式和影响力的缺乏自信。
我相信,无论是从前、今日还是在今后,随着MySpace.cn的日渐成型和浮出水面,会有更多的博客、论坛、社区对MySpace表示更多的关注,评论人士也会发表更多意见。而这些信息的传播渠道,传统网络固然扮演重要角色,但更多仍然会通过Web2.0的各种工具迅速铺散开来——身为Web2.0全球标准模版的MySpace及其中国分部,应该也是深谙其道的吧。
总的感觉是不协调。如果一家传统产业的公司,它试图用吹风、控制消息源和消息范围的方式做公关,我会觉得在情理之中。如果一家保守的企业,它有时会通过与网络媒体的沟通与控制,来试图修正或平息舆论,我能够理解。但一家互联网公司,一家“Web2.0”标签的公司,采用这样的沟通策略与方式,令人有点费解——事实上,十有八九未必能如愿。
就像我在同事们的帮助下,在《环球企业家》4月号上发表的《千橡幻象》,讲述了千橡两年来起伏跌宕背后的故事、经验和教训。包括几大门户在内的传统网络媒体转载该文后,立即受到了千橡公司的“公关”——当然,有的网站被摘下了该文,有的则无。这些都是后话。事后我和同事张亮说:一个Web 2.0网站遇到不符合自己意图的报道,首先去封杀传统门户的转载,这是个多么滑稽的局面?这说明了他们的思维惯性?——事实上,这句话连同文章,被更多的博客与论坛收录和转载。
中国的Web2.0,首先要建立对自己的信任。
只是有感而发,对于MySpace.cn的未来走向和图景,我依然被强烈的好奇心和兴奋感驱使着。我的牢骚也好,评论也罢,与我对MySpace在中国的未来产品、运营和团队的看法,也不会发生关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