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宏:财经媒体社会责任的履行模式 微博时代的传媒社会责任系列访谈第四期将邀请经济观察报副总编辑张宏做客人民网传媒频道传媒沙龙栏目,就财经媒体社会责任的履行模式展开对...
张宏:财经媒体社会责任的履行模式
“微博时代的传媒社会责任”系列访谈第四期将邀请经济观察报副总编辑张宏做客人民网传媒频道传媒沙龙栏目,就“财经媒体社会责任的履行模式”展开对话与交流。畅谈财经媒体对社会责任的履行模式。
经济观察报:引导人民如何消费
主持人:聚焦传媒领域,服务传媒人士。各位网友大家好。这里是正在直播的“微博时代的传媒社会责任”领军人物大访谈活动的第四期。今天我们邀请到的嘉宾是经济观察报副总编辑张宏先生,张总,欢迎您。
张宏:谢谢。亲爱的人民网的网友们大家好,我是来自经济观察报的张宏。
主持人:张总,我们都是做媒体的,能否介绍一下经济观察报是怎样类型的报纸?
张宏:经济观察报是周报,我们大概每期出版64个版,主要的关注热点包括宏观经济、中国的区域新闻以及金融市场方面的变化,还有公司产业方面的报道,另外还有两个版,一个观察家版,我们的报纸从创办之初开始,观察家版就受到读者很大的欢迎。另外就是生活方式,关于引导人们怎么消费的,是这样的一份报纸。
张宏:我们的报纸更多关注的是层次比较稍微高的白领读者群。另外,在校园里头很多学生对我们的报纸也非常的欢迎。除了经济观察报以外,现在是一个互联网的时代,我们已经有自己的网络版——经济观察网,也有自己的Iphone版本、ipad版本,所以现在是一个全媒体的时代,我们有音频、有视频、有文字内容的报道,也有手机端、也有微博,就是这样一个情况。
主持人:您平常的工作情况,是一边顾及报纸,一边顾及网站?
张宏:大概的时间比例,70%的时间是在新媒体这一块。因为我们的报纸是一周才出版一次,占用的时间相对少一些。
张宏做客访谈,畅谈财经媒体的社会责任。
新媒体与传统媒体一样 需要坚持新闻专业主义
主持人:您觉得同时做这两项不同的工作,算是一个新媒体、一个传统媒体,其中有什么区别呢?
张宏:其实我觉得做新闻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专业,一定要坚持新闻专业主义。从这一点来看,做报纸和做网站没有太大的区别,所有的新闻本质都是一样的。我们都追求的是能够无限度的贴近真实、贴近真相。从出版节奏来看不一样,因为网络可以随时发稿,比如在出现巨大突发事件的时候,我们网站会连夜的加班,24小时更新。但是对于报纸来说,传统的印刷周期,每周只能出现一次。
主持人:它的时效性比不上网络,可能技术层面有很大的区别,但是它的本质应该是一样的。
张宏:对。另外还有一点,很多人认为在报纸上可能会有一些更加深度的文章或者更加长的文章。其实我觉得在网络上也一样不排斥有深度的长文章,只要文章是好的,或者你的新闻事实是完备的,在哪一个媒介上对读者来说都是很重要的。
微博需要经营与维护 就像养小动物
主持人:它都会有读者,更何况在网络上有新的技术,比如视频,我们今天的话题是“微博时代的传媒社会责任”,我们都是媒体人,想问您平时玩微博吗?
张宏:我在各大门户网站的微博都注册了帐号。
主持人:粉丝多吗?
张宏:粉丝不太多,我潜水比较多,自己发微博的数量比较少。
主持人:我觉得微博这个东西就像养小宠物一样,不断地每天精心照顾它、饲养它,或者和它搞好关系,逐渐关注你的人就会越来越多,它就会跟你关系很好。如果你“潜水”的话,慢慢的关注你的人,包括可能你要接受到的一些你想接触到的事情可能稍微针对性强一些。
张宏:发微博是有技巧的,我看过一本书专门介绍了发微博的技巧和微博加粉的重要意义。当然,微博,你自己平常精心的经营它,还是就像我平时只是看看新闻,效果是不一样的。我们看到很多的叫微博达人,他们的粉丝都是在百万,上千万的也有。一个是他们的名人效应。另外,他自己在做微博的时候比较精心,或者他对一些事件的看法、见解比较独到。我们经常看到很多人关注微博,第一个关注的是突发的新闻事件,比如卡扎菲被击毙了,这件事情就会在微博上疯狂的转载或者评论。另外,你有一些很独到的见解,就像很多地产大佬所发表的一些关于地产业的一些评论同样会得到热议,所以,一个是新闻,一个是评论。
主持人:您的微博中一般会关注什么样的人,是不是有针对性的关注您所涉及到的专业领域?
张宏:我关注一小部分财经的名家,另外,我关注一些新闻媒体,因为他们是新闻的来源。
主持人:基本上还是和工作挂钩的。
张宏:对。但偶尔有很少一部分是关于朋友的,前一段时间有一个朋友骑自行车从成都到拉萨去,我也关注他,在微博上看他新发的照片。
微博的特点:粘性特别强
主持人:是否觉得微博时代的来临会改变我们很多的阅读习惯,包括每天坐公车,或者到单位第一时间,以前会看看报纸,最多浏览一下网页,现在是否经常看手机,看微博,获取相关的资料或者信息?
张宏:对,微博很大的一个特点就是粘性特别强,不断要刷新页面,刷新手机,希望知道谁在最新发表了一些什么观点,或者做了什么事,有什么样的新闻。这个粘性非常强,就是因为它是一个跟你熟悉的目前的真实人的社区是很相似的,就像你想知道你的朋友今天做什么一样的,如果想知道的话就要看。还有人在一天当中有很多碎片时间,这些碎片时间不知道如何打发,以前有碎片时间的话,会站起来散个步,现在有微博,就会把散步的时间忘了,就会用这个时间看微博,看发生什么事情。这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使你和世界联系得非常紧密。另外一方面,你的时间都被挤压光了。
主持人:好象人一下子隐私和空间更少了。
张宏:不会的,还是要看你怎样保护好自己。
主持人:您觉得在微博时代下怎样保护好自己的信息,比如别人关注我,我不想让别人知道我关注了谁、我的好友是谁,微博目前还不像你想的那样,不太人性化。
张宏:我觉得是这样,肯定会有一些个人的信息往外泄露,包括你的好友是哪些人,你是什么工作单位,你是哪个圈子的人,但是,在更敏感的一些个人信息上,你要学会自我保护,如果你不把它上传去的话,就不会有人搜索到你的情况。我觉得问题现在不是特别大。
主持人:现在很多人掀起了不加V的风气,有很多名人开始不要V,V可能确实代表了微博时代下人们的一个身份。
张宏:不加V的话,无非是希望自己说话更加随意一些,我想说什么说什么。加V以后,与你所在的单位,你有一定的职务,有一定社会影响力。
主持人:这样就不代表个人的言论了。
张宏:我认为这是一个短暂的现象。大部分的人过一段时间会发现,不加V的说话可能会比较随意一些,但是你就失去了影响力。失去影响力后,你又想获得影响力的时候,我要有V的话,人家会更加相信我说的话。
微博是双刃剑 需要放松管制也需要及时澄清
主持人:就是时而想左,时而想右,您刚才说微博是一把双刃剑,其实很多人都在探讨这个问题,不光是它改变了很多人的日常生活习惯,比如你说的手机依赖症,到了夜里都放不下手机,睡觉都开着。另外,还有很多事件一下子通过微博暴露出来了,短时间发酵,在社会上广泛流传。可能传播的十个人里面,不敢说全部,可能有一半的人也许没有经过自己的论证或者求证,这个问题您怎么看呢?就是这种双刃剑的含义。
张宏:一个信息来了被迅速放大,我认为基本上是一个正面的效应。因为我们所说的 “谣言止于智者”,我们最怕的是出现谣言,以后所有人都误信谣言,后面局面无法收场。但我还是相信这个市场有自我纠正的机制,或者在微博社区里面是一样的,人和人之间是人的真实生活的一个延伸,你在真实生活中,可能会遇到谣言这种情况,但是你自己会注意判断,自己会去求证,我不认为是一个大的问题。相反,我认为目前对于中国来说,可能放松管制是一个更好的发展途径。
主持人:你的意见是要放松管制。
张宏:对。
主持人:但是有一些具体的问题,比如前一段时间日本海啸,大家疯狂的抢盐等等诸如此类的,包括相关的有关部门的应对机制提出“黄金四小时”,针对网络,更加针对微博,您的意见是把它放开,但是有不少人会觉得应该是更加严格的监控,您是怎样看待的?
张宏:比如说碘盐这个谣传的事件,当时确实很多人去买了很多的盐,但是市场会做出很快的纠正,我觉得这不是一个大的问题,你囤了那么多的盐,你要受到惩罚。有一个武汉的囤了几千斤盐,后面他亏损很多,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可能一时之间会有一定的恐慌,这个时候我觉得所谓的及时反应是非常重要的,比方说微博里面有公安机关自己的官方微博,对一些事件会作出及时的澄清。及时澄清后,我们自己想的话,如果一个事件明摆着的你不可能相信的事情,它变成一种谣言,有权威机构出来做一个澄清的话,这个谣言自然就不攻自破。我们有些时候要反思的是为什么有些机构老是澄清谣言,澄清了半天以后,谣言依然盛行,那就是要反悟自己,自己的公信力如何,自己的透明度如何的问题。所以,我觉得不要对微博所谓的传谣有太多的恐惧感。相反,我觉得有关机构要做快速反应,最重要的一个前提就是他们要足够的透明、足够的公信力,拿出足够的证据,有足够的真相,大家就信了嘛。
秉承理性和建设性 善用微博
主持人:我们很多传统媒体,包括主流媒体,在速度上跟微博拼可能很难达到那个速度,但是要拼公信力、权威性,像人民网的宗旨:权威性、大众化、公信力,这是传统媒体的立足之道。
张宏:各种媒介在做混杂的状态或者跨界的状态,比如挪威的奥斯陆发生爆炸案以后,我正好在国外看到英国BBC的报道。英国BBC的报道,除了当地有记者及时的去赶往现场以外,他们用了很多关于微博上的报道,并且通过微博来寻找当时的见证者、目击者,然后进一步做一个延伸的报道。所以,我觉得对所有事情不是一个互相对立的。对于微博这样的形态,传统媒体要善加应用。另外,传统媒体和微博本来是两种不同的传媒介质、传媒形态。所以,我觉得善用好它。
主持人:经济观察报的采编是如何应对微博时代下媒体应承担的责任?
张宏:我们的报纸有一个宗旨是理性、建设性。我们看待目前国家或者经济市场经济运行的情况,我们更多是秉承着理性的状态,我们希望有理有据的分析目前我们所遇到的问题或者我们遇到的挑战。另外,建设性的话,我们报道的出发点,更多是希望寻找一个解决方案,不只是一味的希望把这个事情变成丑恶化的一个情况。我们这个报纸的宗旨也延伸到互联网以及其他多媒体的报道中,所以不论是微博上还是Iphone、Ipad移动端的报道上,以及互联网的报道,我们都会秉承理性和建设性这两个宗旨。
张宏:我觉得对于这个社会来说,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我们作为记者、作为媒体,把真相告诉给大家,就是我们最大的责任。
主持人:所以你刚才提到理性的建设,是否有一定舆论导向考虑在里面?
张宏:不应该有一定的舆论导向。所谓舆论导向,你认为的话,应该多报一点好的,少报一点坏的,或者多报一点坏的,少报一点好的,对我来看,做新闻是不能有一个预判的,不能自我审查。自己认为这个事情肯定对公众的心理产生非常坏的影响,当然有一些极端的例子除外,有些媒体操作已经证明了的,比如对于一些恐怖的、凶杀的这种图片要禁止播放或者用的话要用遮蔽的方式进行播放。除了这些,我们传媒业界所公认的一些准则的话,我认为作为记者最重要的一点是不要自我设限,更多的是要追求事实的真相,真相在哪里,我们就要做到那里去。
主持人:而且要做得更加透明。
张宏:对,我们认为作为一个新闻媒体,最大的责任就是能够成为党政机关的一个监督力量,国外所说的第四媒体。为什么我们这个国家都需要媒体力量的存在呢?因为它能使得权力得到制衡,使得民众得到更多的知情权,使得事件的发展在所有人监督下向前。我们很多时候,很多事件会有一些争议,说这样的事情我们报道以后的话,会不会引起的结果更坏?
主持人:比如带来一些恐慌。
张宏:有可能会成。比方说我们记得SARS的情况,但事实证明,越透明的机制,它给民众带来的福祉是越大的,越民主的机制,给民众带来的利益是越大的。我认为从SARS事件前后处理过程来看,媒体不要想那些所谓的准则、指引,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报道真相。我认为是这样。
主持人:毕竟那个时候还没有微博。
张宏:那个时候有微博以后,我觉得事件的发展可能会比我们想象得要乐观得多。因为所有人都知道有风险的时候,它会采取一些预防性的措施,而且通过微博这样的形式,很多信息可以直接到达个人身上。你可以把预防的措施、防护的措施及时的传达到这些受众身上,我觉得对事件的发展会更有帮助。